塑料颗粒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一、厌氧滤池的启动
厌氧滤池的启动即完成反应器内污泥的增殖与驯化,通过形成生物膜和细胞聚集体
使污泥达到预定的浓度和活性,从而使反应器可在设计负荷下正常运行。通常可采用已有的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污泥在投加前可与部分原水混合,在反应器仲停留3-5d,开始连续进水。开始时,COD负荷应低于1.0kg/(m3·d)。对于高浓度的废水要进行适当的稀释,并在启动过程中逐渐减少稀释倍数,增加负荷。当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COD去除率达到80%左右时,即可按设计负荷连续运行了。
UASB系统的启动
对于一个新建的**式厌氧污泥床(UASB)系统来说,启动过程主要是用未经驯化的絮状污泥(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对其进行接种,使反应器达到设计负荷并实现物的去除效果,通常这一过程伴随着颗粒化的完成,也称为污泥的颗粒化。由于厌氧微生物,特别是甲烷菌增殖很慢,厌氧反应器的启动需要很长时间。一旦启动完成,在停止运行后的启动可以迅速完成。
当没有现成的厌氧污泥和颗粒污泥时,采用较多的是城市污水厂的消化污泥。除了消化污泥之外,可用作接种的污泥和沉淀物或富微生物的河泥也可以培养出颗粒污泥。污泥VSS的接种浓度至少不低于10kg/m3反应器容积。接种污泥的填充量应反应器容积的60%。
当用非颗粒污泥接种时,为了培养颗粒污泥或沉降性能好的污泥,都存在一个将絮状污泥和分散的细小污泥由反应器“洗出”的阶段,这是反应器完成颗粒化的先决条件。这一阶段是一个缓慢和微生物逐步进化的过程,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水力停留时间或上升流速。一般升流速度未0.4-1.0m/h,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出水的回流。出水冲走的污泥**没有必要回流到反应器。
二、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目前主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是:AO(接触氧化法)、MBR(生物膜法)、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CASS(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其中AO法和MBR法为常见。AO法能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B标准,和医疗行业直接排放标准。MBR法可以达到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其处理效果特别好,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可以直接作为非饮用*杂用水进行回用。当然MBR法处理成本也相应较高。
调节处理一般按其主要调节功能分为水量调节和水质调节两类。
1、水量调节
水量调节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设置一简单的水池,保持必要的调节池容积并使出水均匀即可。
污水处理中单纯的水量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线内调节,进水一般采用重力流,出水用泵提升,池中较高水位不**进水管的设计水位,较低水位为死水位,有效水深一般为2~3m。另一种为线外调节,调节池设在旁路上,当污水流量过高时,多余污水用泵打入调节池,当流量低于设计流量时,再从调节池回流至集水井,并送去后续处理。
线外调节与线内调节相比,其调节池不受进水管高度限制,施工和排泥较方便,但被调节水量需要两次提升,消耗动力大。一般都设计成线内调节。
2、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的任务是对不间或不同来源的污水进行混合,使流出的水质比较均匀,以避免后续处理设施承受过大的冲击负荷。水质调节的基本方法有两类。
1)外加动力调节
外加动力就是在调节池内,采用外加叶轮搅拌、鼓风空气搅拌、水泵循环等设备对水质进行强制调节,它的设备比较简单,运行效果好,但运行费用高。
2)差流方式调节
采用差流方式进行强制调节,使不间和不同浓度的污水进行水质自身水力混合,这种方式基本上没有运行费用,但设备较复杂。
(1) 对角线调节池
对角线调节池是常用的差流方式调节池的类型很多。对角线调节池的特点是出水槽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污水由左右两侧进入池内,经不同的时间流到出水槽,从而使先后过来的、不同浓度的废水混合,达到自动调节均和的目的。
为了防止污水在池内短路,可以在池内设置若干纵向隔板。污水中的悬浮物会在池内沉淀,对于小型调节池,可考虑设置沉渣斗,通过排渣管定期将污泥排出池外;如果调节池的容积很大,需要设置的沉渣斗过多,这样管理太麻烦,可考虑将调节池做成平底,用压缩空气搅拌,以防止沉淀,空气用量为1.5~3m3/(m2·h) 调节池的有效水深采取1.5~2m, 纵向隔板间距为1~1.5m 。
如果调节池采用堰*溢流出水,则这种形式的调节池只能调节水质的变化,而不能调节水量和水量的波动。如果后续处理构筑物要求处理水量比较均匀和严格,可把对角线出水槽放在靠近池底处开孔,在调节池外设水泵吸水井,通过水泵把调节池出水抽送到后续处理构筑物中,水泵出水量可认为是稳定的。或者使出水槽能在调节池内随水位上下自由波动,以便贮存盈余水量,补充水量短缺。
(2)同心圆调节池
在池内设置许多折流隔墙,控制污水1/3~1/4流量从调节池的起端流入,在池内来回折流,延迟时间,充分混合、均衡;剩余的流量通过设在调节池上的配水槽的各投配口等量地投入池内前后各个位置。从而使先后过来的、不同浓度的废水混合,达到自动调节均和的目的。
利用部分水回流方式、沉淀池沿程进水方式,也可实现水质均和调节。
在实际生产中,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