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
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一级处理——预处理或前处理;二级处理——生物处理;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1、一级处理:
去除效果:EBOD 30%, ESS 50%;
主要功能: 去除颗粒状有机物,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担; 调节水量、水质、水温等,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
主要方法:物化法,如:沉砂、沉淀、气浮、除油、中和、调节、加热或冷却等
2、二级处理:
去除效果:EBOD 8590%,ESS 90%;
主要功能:大量去除胶体状和溶解状有机物,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主要方法:各种形式的生物处理工艺
螯合沉淀法机理
DTCR为长链高分子物质,含有大量的极性基(极性基中的硫原子半径较大、带负电,且易于极化变形而产生负电场),它能捕捉阳离子并趋向成键而生成难溶的氨基二硫代甲酸盐(TDC盐)。生成的TDC盐有部分是离子键或强极性键(如TDC—Ag),大多数是配价键(如TDC—Cu、TDC—Zn、TDC—Fe)。同一金属离子螯合的配价基极可能来自不同的DTCR分子,这样生成的TDC盐的分子会是高交联的、立体结构的,原DTC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15)×104,而生成的难溶螯合盐的可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故此种金属盐一旦在水中生成,便有很好的絮凝沉析效果。
螯合沉淀法利用了DTCR在常温下能与废水中Hg2+、Cd2+、Cu2+、Pb2+、Mn2+、Ni2+、Zn2+、Cr3+等多种重金属离子迅速反应的特点,在生成不溶于水的螯合盐后再加入少量有机或(和)无机絮凝剂以形成絮状沉淀,从而达到捕集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目的。
电镀是利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在金属或在其它材料表面镀上各种金属。电镀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制造、轻工、电子等行业。 电镀废水水质较复杂,电镀废水中含有铬、锌、铜、镍、镉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酸、碱、氰化物等具有很大毒性的杂物。电镀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水质变化幅度大,各股生产废水污染物种类多样,CODcr变化系数大;且电镀废水毒性大,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极大的污染。
针对目前电镀行业废水的处理现状进行统计和调查,广泛采用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7类:
(1)化学沉淀法,又分为中和沉淀法和硫化物沉淀法。
(2)氧化还原处理,分为化学还原法、铁氧体法和电解法。
(3)溶剂萃取分离法。
(4)吸附法。
(5)膜分离技术。
(6)离子交换法。
(7)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生物絮凝法、生物吸附法、生物化学法、植物修复法。
混合是反应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在这个过程中应使混凝剂水解产物迅速地扩散到水体中的每一个细部,使所有胶体颗粒几乎在同一瞬间脱稳并凝聚,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絮凝效果。因为在混合过程中产生胶体颗粒脱与凝聚,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初级混凝过程,但这个过程的主要作用是混合,都称为混合过程。
混合问题的实质是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扩散问题,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产生凝聚,是取得好的絮凝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节省投药量的关键。传统的机械搅拌混合与孔室混合效果较差。近几年,国内外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使混合效果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但由于人们对于多相物系反应中亚微观传质以及湍流微结构在胶体颗粒初始凝聚时的作用认识不清,故也防碍了混凝效果的提高。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混合设备中的扩散应分为两类:
(1)宏观扩散,混凝剂水解产物扩散到水体各个宏观部位,其扩散系数很大,这部分扩散是由大涡旋的动力作用导致的,宏观扩散可以短时间内完成;
(2)亚微观扩散,即浊凝剂水解产物在极邻近部位的扩散,这部分扩散系数比宏观扩散小几个数量级。亚微观扩散的实质是层流扩散。使混凝剂水解产物扩散到水体个细部是很困难的。在水处理反应中亚微观扩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学因素。
1、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等。但传统方法处理电镀废水存在如下问题:
(1)成本过高——水无法循环利用,水费与污水处理费占总生产成本的15%~20%;
(2)资源浪费——贵重金属排放到水体中,无法回收利用;
(3)环境污染——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为“永远性污染物”,在生物链中转移和积累,终危害人类健康。
采用膜法技术处理电镀废水典型工艺如下:
采用膜法技术为电镀废水处理提供完美解决方案,促进电镀工业技术升级。